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重遊米蘭,驚豔它的藝術之美

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

米蘭--伊曼紐二世迴廊入口


十年前來過的米蘭,記憶有點模糊了。當時的大教堂正面被圍籬,防護網層層的包圍,因為在整修中,甚至連教堂都無緣入內,看到夏季可怕的排隊人龍,讓人不自覺得退縮了。所幸,現在是寒冷的冬季,終於親眼看見了全世界第三大教堂的真面目,果然是無以倫比的壯觀,令人震撼的美麗,不但無需排隊,得以入內參觀,還登上大教堂的屋頂,欣賞教堂屋頂上堪稱鬼斧神工的建築藝術。十年前的遺憾,得以一次弭平,非常幸運的米蘭之旅。或許大部分的遊客,是為了米蘭好shopping的聲名,專程前來此地,然而,米蘭的偉大,在於它歷史悠久的大教堂與藝術建築,自中世紀以來繁盛的商業貿易傳統,加上,因為財富累積,所建構成形的大都會氣象。這是個值得深度旅遊與探索的藝術之都,來訪之前,有必要好好做做功課,才不會錯過該看的東西。




這輩子最佩服的職人,非建築師和蓋房子的人莫屬了。如果沒有這類的藝術家存在,怎麼有辦法留下這些讓人折服,讚嘆到五體投地的藝術作品呢?古代的藝術家,怎麼看都比現代藝術家有才華,是真的吧

參觀教堂內部,有一道安檢程序,教堂裡要拍照,居然要先購買攝影劵,我不知者應該無罪吧,傻傻的拍了幾張,才發現有人在檢查,還好沒被發現真是抱歉了,不過,在歐洲的教堂參觀,習慣都會奉獻小錢,點個蠟燭祈福,希望可以聊表我的歉意。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百塔之城--聖吉米納諾

聖吉米那諾是一座迷人的中世紀古城,古時候遺留下來的高聳塔樓,是它有別於其他義大利城市的最大特色,小小的山城隨著地勢的起伏,構築成堅固的石牆之城,灰棕色的石材建築古樸斑駁,處處遺留下歷史與歲月的刻痕,一個或許早該被歷史遺忘的小城,幾百年前,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為了防禦敵人與戰爭需要,在城市的周邊,修築了幾十座的偵防高塔,孰料幾百年後,就成了吸引遊客慕名前來的誘因,只能說世事難料,在時空的流轉中,在因緣際會下,每一座城市的歷史,都有它說不完的故事。遊走在聖吉米納諾的大街小巷,穿梭於教堂與水井廣場,城牆與橄欖樹園,博物館與瞭望塔之間,當下的我,正身歷其境的,閱讀這個城市的歷史,為它的歷史之美所傾倒,蔚藍如洗的晴空下的古建築,閃耀奪目,在夕陽餘暉中,卻幻化出截然不同的飽和色彩,眼前的美景令人驚艷難忘。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閱讀---JK羅琳的-杜鵑的呼喚,與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新作......

最近讀了兩本犯罪小說,一本是JK羅琳以筆名『羅勃蓋布瑞斯』出版的杜鵑的呼喚,另外一本則是土耳其知名的犯罪小說作家阿賀梅特‧烏米特所寫的伊斯坦堡死亡紀事一書,相較之下,JK羅琳筆下的私家偵探--科莫藍‧史崔克辦案的技巧與敏銳度,著實比伊斯坦堡死亡紀事裡的總探長--阿克曼,高明太多了。雖然,杜鵑的呼喚絕對比不上龍紋身的女孩三部曲,那麼的精采懸疑,令人欲罷不能,想一再回味,不過,以一本初試啼聲的創作而言,已經算是具有可看性或者值得用來打發時間的作品。相形之下,閱讀伊斯坦堡死亡紀事一書,好像是在閱讀古文明之城--伊斯坦堡的歷史文化,而不像是在描寫七個有名望的人士,慘遭殘忍割喉喪命的離奇兇殺案,死者的屍體分別棄置在伊斯坦堡城裡,最知名的六個歷史建築附近,這一座淵源自古希臘名為拜占庭的古城,擁有超過兩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或許是作者刻意要讓讀者去認識土耳其的文明古都吧,是故,在這本名為懸疑犯罪的小說,至少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講述伊斯坦堡的變遷歷史,至於犯罪情節與犯罪手法的描寫,只能算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對於喜歡刺激小說情節的人而言,必然食之無味。相反的,醉心於伊斯坦堡的歷史的人,倒是很值得推薦這本書。

日本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果然甫一出版,就高居日本暢銷書榜,隨隨便便就賣了幾百萬本,村上春樹真是日本近代以來歷久不衰的國寶級作家,或許未來有機會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從挪威的森林開始,他的作品風格大半充滿超現實的、帶點魔幻般的想像力,好像是把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心理分析,在小說世界裡現實化了。只有夢境中會出現的光怪陸離的景像,會在小說的情節中露骨的描寫出來,變成作品的魅力所在...。
2013年出版的這本多崎作的巡禮之年的小說,是罕見比較少(不是完全沒有)科幻成分的一本平實作品,描寫青少年時期的多崎作,原本有四個個性鮮明、私交甚篤的高中同窗好友,不料,就在大一暑假的瞬間,不明就裡的失去友誼,被好友圈子給驅逐了,從此,陷入絕望的深淵與人際關係的疏離,無心的走到成年立業,讓時間埋葬過去,不想回頭去追究,不曾試圖去撫平年少時的心靈傷口,直到有一天,他想要再次愛人與被愛,才發現過去的創傷需要重整....。

村上春樹在此書中,點出了平凡人生命中的困境與智慧,多崎作失去友誼之後,選擇逃離現實的做法,如同現今社會裡分手的男女,自尊心受挫的一方,為了表現高傲,往往不願意去理解被拒絕的真相,只能黯然離開,頗符合日本人高度自制性格的表現;即使,活的像行屍走肉,也不心存報復。現實人生就像複雜的樂譜,很難讓人真正去理解它,因此幸福得之不易,往往在生命中的某個轉彎處,可能不經意的失去。當一時丟失了,而想要找回時,唯有回溯過去的死結,徹底解開才得以繼續前進。就像是戲劇裡的情節,在生命終結,棄惡向善的當下,前債必須結清。
名字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對他的巡禮之年的療癒過程,對動輒在人際情感上遍體麟傷的現代人而言,應該多少有閱讀的療癒的功能吧,值得一試。

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走在充滿亡靈的城市---龐貝古城

陰雨綿綿的冬日,走在古老的龐貝舊城廢墟裡,一個深埋在火山灰裡超過千年的羅馬古城,在西元79年的8月24日,一夕之間,被維蘇威火山的噴發,永久毀滅了。筆直又四通八達的石板大街,道路兩旁挨家挨戶的商業店鋪,古代的貴族豪宅,廣場的市政中心、神殿與石頭劇場,雖已不復見過去時空的榮景,卻留下二千年前最直接的歷史見證,維蘇威火山把龐貝封存了,把它變成了一座死亡之城,二千年的時間在此凍結,曾經有兩萬市民的龐貝城成為真正的墳場,就像其他絡繹不絕的遊客一般,我在此充滿亡靈的古羅馬城,留連徘徊,聽著導遊訴說著它陳年的歷史,想像著當年葬身此地者的集體恐懼,人在不可知的情況下,究竟是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與死亡呢?
  看著展示櫃裡,早以化為火山灰化石的死屍,就像美術館裡的石膏像,動作形體栩栩如生,是受難者在瞬間凍結起來的痛苦形體,生命在大自然的力量下,顯得如此脆弱又微不足道,如果真有冤魂不散的說法,這個死亡之城,或許會讓有靈異體質的人,特別有感覺吧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反核佔路,可以嗎?

春光明媚,南部的天氣真是好到不行。真希望來一場大雨吧!
尤其是,衷心祈禱台北就下幾天的磅礡大雨吧!
最好是足以澆熄怒火、趕走人群的那種雨,讓火爆的台北,可以冷靜一下,突然,同情起身在台北,工作在台北的台灣人,同情住在立法院周邊的台北人,同情每天必須在凱達格蘭大道附近上下學的北一女師生們,同情那些一直要忍受因集會遊行方便,而被別人帶來不便的人們.....,果然,民主自由還是會輕易的造成他人的不自由,這就是民主自由的宿命,真是慶幸自己的生活圈在高雄。

原本很慶幸三月以來的學運,終於和平告一段落,學生們也總算平安無事,不希望民主模範生的台灣,出現任何的流血衝突,始終相信寧靜革命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優良傳統,足以讓人津津樂道,對於太陽花學運也是抱持和平訴求、和平解決的期待。更希望政府能夠有誠意的回應人民的疑慮與訴求,不過,目前還看不到最終的答案......

怎知,事隔一星期,現在又來了個反核遊行!

每天,回到家,真的害怕打開電視新聞了,感覺我的台灣快要被街頭運動給撕裂,台北的天空也未免太不平靜,明明烏雲密布,為什麼不乾脆狠狠下一場暴雨,把低氣壓和沉重的陰霾,一掃而空呢? 整個台灣社會充滿著對馬政府的不信任,好像任何承諾,都讓人民懷疑,這個政府究竟是哪根螺絲鬆脫,還是,需要像核四一樣,全面停建或報廢??

不過,我大聲說--我反核四,因為,它是嚴重瑕疵品,太不安全,也太不讓人放心,
但是,我也堅決反對,反核佔路,絕對反對,反核佔路,反對限制立法院出入口的人身自由,想想,有哪門子的、天大的理由,可以去限制他人的人身自由,還有讓人有免於被脅迫與免於恐懼的自由呢?希望,台灣的民主運動不要淪為激情下的不理性行為。這是一種不應該被贊同的精神暴力。

想想,始終支持理性民主運動的台灣人,真的會接受因為抗爭,占據市民每天賴以維生的交通要道嗎?想想看,每天要工作溫飽的通勤族,每天必須準時上學的學生們,每天下班要趕著接送孩子們的父母們......,這種抗爭佔路的行徑,會多麼惹人厭惡,讓人痛恨!連我都看不下去了,即便,它對我的生活並沒有絲毫影響。只能同情那些生活被打亂的人...

話說回來,我們的政府,真的有必要一直硬ㄠ下去,堅持與民意為敵嗎?究竟蓋一座危機重重、讓人傾食難安的核四,真有天大的利益,讓政府非得背離民意,一意孤行嗎?實在不解箇中內幕,台灣人寧可付高價電費,寧可讓花在核四的3300億
台幣放水流,當作買到一個平安符,不行嗎?

老天爺,還是求求祢,這幾天台北一定要大雨大雨一直下,
接下來,還有個新五四運動要趕著登場,可憐的中正分局的警察們,可憐的台北市民,大家都累了吧。
熱中街頭運動的台灣人,你們真的不累嗎?
看著看著,我的心都累了。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義大利─阿瑪菲海岸印象

陰雨綿綿的阿瑪菲海岸,有點朦朧,烏雲密布,好像隨時會來一場傾盆大雨,地中海型氣候的冬季,我們只能看天的臉色,祈求抓住一絲雨停的空隙,擷取眼前壯闊的海岸景致,不要留下點滴的遺憾,畢竟,阿瑪菲海岸是人生必遊的世界50景之一








淺讀安伯托‧艾可的【布拉格墓園】

花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好不容易才「翻完」【布拉格墓園】一書,這是義大利籍的博學巨匠─安伯托‧艾可教授,最近甫完成出版的一本歷史小說,據稱在學術界已引爆廣大迴響〈書評上是這麼說的〉,當然,我也算是他的粉絲之一,就迫不及待的把它列入預購書單之中。
早在多年前讀過艾可大師的巨作─【玫瑰的名字】和【傅科擺】,艾可的小說就被我界定為深具歷史、哲學、宗教等學術內涵,再交錯神祕與懸疑的作品,其實,要讀懂他書裡所架構的歷史時空背景與文化素材,說真的對一般人而言,還不是普通的艱澀嚴肅,但是,奇怪的是其著作卻屢次在文壇上創下銷售的佳績,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早年讀過的【玫瑰的名字】與最新的【布拉格墓園】相比,只能說前者真是太淺顯易懂了,而後者也太晦澀不明,作者太博學的把許許多多傳統歐洲反猶太人的歷史文獻、宗教情結、政治意識與社會氛圍等等,層層的糾結纏繞在歷史的時空裡,如假似真,讓人一頭霧水,無法辨別何者是真實或虛構偽造?

只能自慚,自己的歷史知識不夠通達,竟然讀不懂這本書,即便已經很努力想去理解他的歷史背景,卻依然心有餘而力不足,算是囫圇吞棗把它翻完交代了事〈不想浪費書錢〉。其實,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的地方,還另有原因,因為多年前,曾經遊歷過捷克的布拉格墓園,就是書裡所指稱的埋葬了超過十萬人骸骨的猶太墓園,當年的短暫駐足,留下驚鴻一瞥的悲悽印象;如今,讀過這本試圖還原歷史真偽的小說,多少得以理解歐洲基督教社會,固著於傳統宗教偏執的反猶與恐猶情結,他們雙方千年來所結下來的樑子,也未免太深太難解了。民族仇恨加上宗教對立的議題,在西方歷史上真的有說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