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歷史的人,總是會被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所吸引,更想要理解猶太人與阿拉伯人 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總而言之,以阿之間的衝突是淵源已久的歷史糾結,文化的差異來自宗教信仰的歧異,政治的對立起源自領土與民族生存權的爭奪,加上,列強勢力在中東地區的政治角力,錯綜複雜的敵我關係,就這樣把巴勒斯坦問題更加複雜化。就連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祖先上帝,大概也無能為力吧!舊約聖經創世紀篇上不是記載,亞伯拉罕生下了以實馬利和以撒,他們分別是閃族─阿拉伯和猶太人的祖先,既是遠古的兄弟關係卻演變成千年世仇,的確是令人所不解。
一直想要更加深入去了解猶太人的歷史,去探究千年來阿猶仇恨的歷史關係,也持續關注現在中東地區的和平進展,比起敵對關係下的恐怖攻擊、報復或戰爭,我相信和平共存才是王道,也是一條看似簡單卻錯綜複雜的路。
讀了「愛與黑暗的故事」〈艾默思‧奧茲著,謬思出版〉之後,更加確信和平是以阿人民唯一的抉擇。艾默思是以色列復國以後,享譽國際的知名作家學者,他跟隨著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家人,在烽火危及的耶路撒冷出生與成長,自小親身目睹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與阿拉伯人、英國人的爭執與戰鬥,就如同其他遷移的猶太家族一般,就為了逃離歐洲、躲避希特勒的死亡追殺令,成千上萬累世定居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不得不舉家逃回巴勒斯坦,回到聖經上所言上帝耶和華賜予希伯來人的土地上,但歷經千辛萬苦回到的故鄉,迎接他們的卻是惡劣的地理生存條件、阿拉伯人的憤怒與仇視,與國際勢力的舉棋不定;
以色列終於在1948年,毅然決然的自行宣布建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也接連爆發,生活在耶路撒冷的艾默思,無不親身經歷,這本在他61歲時出版的自傳式回憶錄裡,讓世人看到了猶太人在復國運動中的悲慘掙扎,「恐懼」是艾默思孩童時期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恐懼,他小小的心靈希望自己長大變成一本書,可以躲在塵封書架的角落......。成長過程中,經常浸淫在父輩親人口中的衝突政治,與現實仇恨殺戮的氛圍下,充滿不確定與不安全的危機感,讓他的母親早早罹患憂鬱症,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
在這本長達近600頁的書冊裡,真實坦露外人所難以理解的猶太人的生存哲學,是一個受盡歷史共業折磨,與歷經世人排擠,始終處在顛沛流離的猶太人的家族歷史,道盡了身為猶太人不為人知的悲情;花了不少時日詳讀艾默思優美雋永又情思流露的文筆〈應該是譯者的文采也相當了得〉,對於猶太人的面對坎坷所展現的堅毅力,深為嘆服與同情,也為猶太人傳統的生存智慧所折服;
在傳統猶太人的家庭裡,向來相信教育是為未來投資,知識是任何人都無法從你孩子那裡剝奪的東西.......,〈P.200-201〉在猶太人動輒被迫逃離家園的時候,猶太人孩子的父母,讓他們知道他們唯一能夠帶得走的東西,只有一張可以捲起來,藏在衣服夾層裡的學歷證明;難怪外人會說:文憑是猶太人的宗教,猶太人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天職,身為母親為孩子拋棄自己、犧牲奉獻,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他們的聖經《箴言》裡說『智子令父親喜悅,而愚子令母親沉重』,知識對猶太人而言,一直是必備武器與本領、是賴以維生的工具,因而,家庭裡對孩子的教育,絕對是努力不懈的付出。
貴為世界知名作家的艾默思,出生在學術氣息濃厚的書香門第,從小就是在諸多科學家、詩人、哲學家和學者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卻選擇一條不同於學術家庭的路線,在母親自殺身故後,他離開安逸的家庭,加入基布茲軍營式的屯墾生活,甚至拋棄了姓氏....,雖然,過著平民勞動的日子,卻無法忘卻愛讀書、愛寫作的習性,這是他自小在學術氛圍的家庭,早已種下並早發的知識種子,讓他依然孜孜不倦的讀書寫作,最後也在組織的栽培下完成大學學業。並且,藉著寫作晉身為以色列的知名人物,或許是幼年的經歷,與青年時期參與以阿戰爭的省思,讓他有了異於一般猶太人的思維,1977年,在他38歲時毅然決定放下阿猶間的仇恨,希望致力於尋求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和平。這是戰後,在烽火中長成的猶太人的普遍心聲吧,不要你死我活,而是和平共存在這塊留著奶和蜜的土地上,享有同為上帝子民應有的'、活下去的權利。
幾年前,讀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學者─愛德華‧薩依德的著作《鄉關何處》與《遮蔽的伊斯蘭》(立緒出版),對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一改多年來,總是站在猶太人的立場,看待中東問題的偏頗,學術地位崇高的薩依德是近代以來,少數能以其學術地位與政治影響力,為巴勒斯坦人在世界上發聲的阿拉伯學者,他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上流家庭,受過美國的高等教育,取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在西方生活的經驗,讓他深入了解到西方社會對阿拉伯、伊斯蘭信仰與文化的固著偏見,是來自無知,或者是媒體資訊,有意、無意的誤導與曲解,最感到悲哀的是,世人始終無法真正去探究巴勒斯坦人恐怖攻擊行動的背後訴求,只因為西方媒體遮天蓋地的影響力,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存權,受到長期的漠視。
當閱讀《愛與黑暗的故事》時,很直接就想起了薩依德的《鄉關何處》,看到了二者皆胸懷成長之地的濃濃鄉愁,同在巴勒斯坦與耶路撒冷成長,都是舉世聞名的學者典範,卻必須面對處在對立面的國仇家恨,兩人近年來卻都抱持,以阿走向和平談判的立場,不知道,撒依德還在世時,是否與艾默思有過交集?無論如何,以阿的和平與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是世人共同的期盼,兩年前曾經遠行,走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自治區的伯利恆之後,更深深感受到當地人對和平的殷切期待,相信上帝和耶穌也不樂見,這些歷史悠久的古城再度沉淪在血腥與烽火下,祈求神賜福巴勒斯坦、讓永久和平到來吧!
一直想要更加深入去了解猶太人的歷史,去探究千年來阿猶仇恨的歷史關係,也持續關注現在中東地區的和平進展,比起敵對關係下的恐怖攻擊、報復或戰爭,我相信和平共存才是王道,也是一條看似簡單卻錯綜複雜的路。
讀了「愛與黑暗的故事」〈艾默思‧奧茲著,謬思出版〉之後,更加確信和平是以阿人民唯一的抉擇。艾默思是以色列復國以後,享譽國際的知名作家學者,他跟隨著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家人,在烽火危及的耶路撒冷出生與成長,自小親身目睹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與阿拉伯人、英國人的爭執與戰鬥,就如同其他遷移的猶太家族一般,就為了逃離歐洲、躲避希特勒的死亡追殺令,成千上萬累世定居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不得不舉家逃回巴勒斯坦,回到聖經上所言上帝耶和華賜予希伯來人的土地上,但歷經千辛萬苦回到的故鄉,迎接他們的卻是惡劣的地理生存條件、阿拉伯人的憤怒與仇視,與國際勢力的舉棋不定;
以色列終於在1948年,毅然決然的自行宣布建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也接連爆發,生活在耶路撒冷的艾默思,無不親身經歷,這本在他61歲時出版的自傳式回憶錄裡,讓世人看到了猶太人在復國運動中的悲慘掙扎,「恐懼」是艾默思孩童時期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恐懼,他小小的心靈希望自己長大變成一本書,可以躲在塵封書架的角落......。成長過程中,經常浸淫在父輩親人口中的衝突政治,與現實仇恨殺戮的氛圍下,充滿不確定與不安全的危機感,讓他的母親早早罹患憂鬱症,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
在這本長達近600頁的書冊裡,真實坦露外人所難以理解的猶太人的生存哲學,是一個受盡歷史共業折磨,與歷經世人排擠,始終處在顛沛流離的猶太人的家族歷史,道盡了身為猶太人不為人知的悲情;花了不少時日詳讀艾默思優美雋永又情思流露的文筆〈應該是譯者的文采也相當了得〉,對於猶太人的面對坎坷所展現的堅毅力,深為嘆服與同情,也為猶太人傳統的生存智慧所折服;
在傳統猶太人的家庭裡,向來相信教育是為未來投資,知識是任何人都無法從你孩子那裡剝奪的東西.......,〈P.200-201〉在猶太人動輒被迫逃離家園的時候,猶太人孩子的父母,讓他們知道他們唯一能夠帶得走的東西,只有一張可以捲起來,藏在衣服夾層裡的學歷證明;難怪外人會說:文憑是猶太人的宗教,猶太人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天職,身為母親為孩子拋棄自己、犧牲奉獻,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他們的聖經《箴言》裡說『智子令父親喜悅,而愚子令母親沉重』,知識對猶太人而言,一直是必備武器與本領、是賴以維生的工具,因而,家庭裡對孩子的教育,絕對是努力不懈的付出。
貴為世界知名作家的艾默思,出生在學術氣息濃厚的書香門第,從小就是在諸多科學家、詩人、哲學家和學者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卻選擇一條不同於學術家庭的路線,在母親自殺身故後,他離開安逸的家庭,加入基布茲軍營式的屯墾生活,甚至拋棄了姓氏....,雖然,過著平民勞動的日子,卻無法忘卻愛讀書、愛寫作的習性,這是他自小在學術氛圍的家庭,早已種下並早發的知識種子,讓他依然孜孜不倦的讀書寫作,最後也在組織的栽培下完成大學學業。並且,藉著寫作晉身為以色列的知名人物,或許是幼年的經歷,與青年時期參與以阿戰爭的省思,讓他有了異於一般猶太人的思維,1977年,在他38歲時毅然決定放下阿猶間的仇恨,希望致力於尋求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和平。這是戰後,在烽火中長成的猶太人的普遍心聲吧,不要你死我活,而是和平共存在這塊留著奶和蜜的土地上,享有同為上帝子民應有的'、活下去的權利。
幾年前,讀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學者─愛德華‧薩依德的著作《鄉關何處》與《遮蔽的伊斯蘭》(立緒出版),對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一改多年來,總是站在猶太人的立場,看待中東問題的偏頗,學術地位崇高的薩依德是近代以來,少數能以其學術地位與政治影響力,為巴勒斯坦人在世界上發聲的阿拉伯學者,他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上流家庭,受過美國的高等教育,取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在西方生活的經驗,讓他深入了解到西方社會對阿拉伯、伊斯蘭信仰與文化的固著偏見,是來自無知,或者是媒體資訊,有意、無意的誤導與曲解,最感到悲哀的是,世人始終無法真正去探究巴勒斯坦人恐怖攻擊行動的背後訴求,只因為西方媒體遮天蓋地的影響力,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存權,受到長期的漠視。
當閱讀《愛與黑暗的故事》時,很直接就想起了薩依德的《鄉關何處》,看到了二者皆胸懷成長之地的濃濃鄉愁,同在巴勒斯坦與耶路撒冷成長,都是舉世聞名的學者典範,卻必須面對處在對立面的國仇家恨,兩人近年來卻都抱持,以阿走向和平談判的立場,不知道,撒依德還在世時,是否與艾默思有過交集?無論如何,以阿的和平與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是世人共同的期盼,兩年前曾經遠行,走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自治區的伯利恆之後,更深深感受到當地人對和平的殷切期待,相信上帝和耶穌也不樂見,這些歷史悠久的古城再度沉淪在血腥與烽火下,祈求神賜福巴勒斯坦、讓永久和平到來吧!
耶穌釘死在十字架的所在,現在是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神龕處是古代墓穴 |
巴勒斯坦自治國的伯利恆,主耶穌誕生教堂,是耶穌誕生的馬槽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