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別相信任何人』與『派特的幸福劇本』裡,都失憶的主角們.....

要閱讀驚悚的小說之前,總要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害怕欲罷不能的情節,會打亂了生活的步調.....,總之,忍了許久才開始看「別相信陌生人」一書〈S.J華森著,寂寞出版社〉,這本書已經盤據台灣各大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一段蠻長的時日了,算是不看不可的書單吧,故事的情節果然精彩,不讀到最後,是無法釐清它的究竟的。

小說裡,一個被外遇情夫襲擊,造成大腦嚴重受傷失憶的女子,每天醒來,都得面對全然陌生的自己,對她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因為,只要一覺醒來,舊有的記憶就全部洗掉,逼得她只好用日記寫下每天的經歷,希望藉著日記去拼湊與還原過去發生的事,努力找回原來的自己。從她身邊的人所給予的訊息,她一步步走向事實的核心,並且找到自己意外的真相,因為喪失記憶,她日日夜夜與恐怖情人同床共枕,還相信一套佈局縝密的謊言,直到開始察覺真相與發現了謊言的破綻,才赫然自失憶中驚醒,也因此陷入更大的生死危機之中。所幸,她終於安然脫離險境,回到自己愛的家人身邊。

真佩服作者超凡的創作功力,一段意外又危險的外遇關係,居然演變成如此暴力與悲慘的結局,故事中的女主角,大概萬萬也沒想到這場看似浪漫的邂逅,竟然會遇上如此執迷的恐怖情人,連她身受重傷失憶,只能在療養院休養的情況下,依然不願意放手,讓她再次備受精神折磨與二次傷害。如此布局巧思又驚悚的故事,足以為現今社會習以為常的、不穩定的婚姻關係,帶來一番省思!

閱讀「派特的幸福劇本」一書【馬可孛羅出版】,應該是因為同名電影,在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大放異彩的原故吧,巧的是書中的主角派特的幸福就是毀於妻子的外遇,讓他在情緒失控下,變成了婚姻暴力下的加害者與受害者,不但失去記憶,也不得不關進精神療養院休養,直到愛他的母親毅然決然帶他回家,讓他在家人的溫暖關懷與包容下,慢慢認清自己的真實處境,藉著想要找回妻子的愛的渴望,派特一直努力鞭策自己,藉著閱讀,健身、慢跑.....,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健康,來贏回老婆妮奇的愛,實際上,他一直活在逃避現實的異想世界中,直到一個同樣受苦的靈魂--帝芬妮闖入了派特的生活,因為墜入情網,這個喪偶的女人,開始亦步亦趨的陪在派特的身邊,每天風雨無阻的陪著跑步,練舞,甚至,佯裝妮奇與派特通信聯絡,直到事實被揭露,她的坦白讓派特從幻想的世界驚醒,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最終走出慘遭婚姻背叛的陰影,得以重拾幸福,寫下不同於他所預期的,另一套更幸福的人生劇本。

在【別相信陌生人】書裡的克利絲汀,被外遇對象暴力相向而永久失憶,從療養院出來後又不幸落入,情人的設局中。相形之下,「派特的幸福劇本」書裡的派特,顯然幸運許多,婚姻失敗與家庭崩解的打擊,讓心理性失憶的派特,始終懷抱尋回妻子的想像。努力的堅持要恢復健康,藉著驚人的運動意志,紓解了情緒上的躁鬱,終究讓他克服了精神上的狂亂,在愛人的陪伴與支持下,安然度過傷痛記憶的風暴。





阿爾卑斯山--瑞士之美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讀艾默思‧奧茲的「愛與黑暗的故事」從一個猶太家族的故事談起

喜歡歷史的人,總是會被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所吸引,更想要理解猶太人與阿拉伯人 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總而言之,以阿之間的衝突是淵源已久的歷史糾結,文化的差異來自宗教信仰的歧異,政治的對立起源自領土與民族生存權的爭奪,加上,列強勢力在中東地區的政治角力,錯綜複雜的敵我關係,就這樣把巴勒斯坦問題更加複雜化。就連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共同祖先上帝,大概也無能為力吧!舊約聖經創世紀篇上不是記載,亞伯拉罕生下了以實馬利和以撒,他們分別是閃族─阿拉伯和猶太人的祖先,既是遠古的兄弟關係卻演變成千年世仇,的確是令人所不解。

一直想要更加深入去了解猶太人的歷史,去探究千年來阿猶仇恨的歷史關係,也持續關注現在中東地區的和平進展,比起敵對關係下的恐怖攻擊、報復或戰爭,我相信和平共存才是王道,也是一條看似簡單卻錯綜複雜的路。
讀了「愛與黑暗的故事」〈艾默思‧奧茲著,謬思出版〉之後,更加確信和平是以阿人民唯一的抉擇。艾默思是以色列復國以後,享譽國際的知名作家學者,他跟隨著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家人,在烽火危及的耶路撒冷出生與成長,自小親身目睹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與阿拉伯人、英國人的爭執與戰鬥,就如同其他遷移的猶太家族一般,就為了逃離歐洲、躲避希特勒的死亡追殺令,成千上萬累世定居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不得不舉家逃回巴勒斯坦,回到聖經上所言上帝耶和華賜予希伯來人的土地上,但歷經千辛萬苦回到的故鄉,迎接他們的卻是惡劣的地理生存條件、阿拉伯人的憤怒與仇視,與國際勢力的舉棋不定;

以色列終於在1948年,毅然決然的自行宣布建國,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也接連爆發,生活在耶路撒冷的艾默思,無不親身經歷,這本在他61歲時出版的自傳式回憶錄裡,讓世人看到了猶太人在復國運動中的悲慘掙扎,「恐懼」是艾默思孩童時期揮之不去的陰影,因為恐懼,他小小的心靈希望自己長大變成一本書,可以躲在塵封書架的角落......。成長過程中,經常浸淫在父輩親人口中的衝突政治,與現實仇恨殺戮的氛圍下,充滿不確定與不安全的危機感,讓他的母親早早罹患憂鬱症,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

在這本長達近600頁的書冊裡,真實坦露外人所難以理解的猶太人的生存哲學,是一個受盡歷史共業折磨,與歷經世人排擠,始終處在顛沛流離的猶太人的家族歷史,道盡了身為猶太人不為人知的悲情;花了不少時日詳讀艾默思優美雋永又情思流露的文筆〈應該是譯者的文采也相當了得〉,對於猶太人的面對坎坷所展現的堅毅力,深為嘆服與同情,也為猶太人傳統的生存智慧所折服;

在傳統猶太人的家庭裡,向來相信教育是為未來投資,知識是任何人都無法從你孩子那裡剝奪的東西.......,〈P.200-201〉在猶太人動輒被迫逃離家園的時候,猶太人孩子的父母,讓他們知道他們唯一能夠帶得走的東西,只有一張可以捲起來,藏在衣服夾層裡的學歷證明;難怪外人會說:文憑是猶太人的宗教,猶太人認為,教育孩子是母親的天職,身為母親為孩子拋棄自己、犧牲奉獻,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他們的聖經《箴言》裡說『智子令父親喜悅,而愚子令母親沉重』,知識對猶太人而言,一直是必備武器與本領、是賴以維生的工具,因而,家庭裡對孩子的教育,絕對是努力不懈的付出。

貴為世界知名作家的艾默思,出生在學術氣息濃厚的書香門第,從小就是在諸多科學家、詩人、哲學家和學者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卻選擇一條不同於學術家庭的路線,在母親自殺身故後,他離開安逸的家庭,加入基布茲軍營式的屯墾生活,甚至拋棄了姓氏....,雖然,過著平民勞動的日子,卻無法忘卻愛讀書、愛寫作的習性,這是他自小在學術氛圍的家庭,早已種下並早發的知識種子,讓他依然孜孜不倦的讀書寫作,最後也在組織的栽培下完成大學學業。並且,藉著寫作晉身為以色列的知名人物,或許是幼年的經歷,與青年時期參與以阿戰爭的省思,讓他有了異於一般猶太人的思維,1977年,在他38歲時毅然決定放下阿猶間的仇恨,希望致力於尋求以色列與阿拉伯的和平。這是戰後,在烽火中長成的猶太人的普遍心聲吧,不要你死我活,而是和平共存在這塊留著奶和蜜的土地上,享有同為上帝子民應有的'、活下去的權利。

幾年前,讀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學者─愛德華‧薩依德的著作《鄉關何處》與《遮蔽的伊斯蘭》(立緒出版),對於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了不同以往的認知,一改多年來,總是站在猶太人的立場,看待中東問題的偏頗,學術地位崇高的薩依德是近代以來,少數能以其學術地位與政治影響力,為巴勒斯坦人在世界上發聲的阿拉伯學者,他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上流家庭,受過美國的高等教育,取得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在西方生活的經驗,讓他深入了解到西方社會對阿拉伯、伊斯蘭信仰與文化的固著偏見,是來自無知,或者是媒體資訊,有意、無意的誤導與曲解,最感到悲哀的是,世人始終無法真正去探究巴勒斯坦人恐怖攻擊行動的背後訴求,只因為西方媒體遮天蓋地的影響力,讓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生存權,受到長期的漠視。

當閱讀《愛與黑暗的故事》時,很直接就想起了薩依德的《鄉關何處》,看到了二者皆胸懷成長之地的濃濃鄉愁,同在巴勒斯坦與耶路撒冷成長,都是舉世聞名的學者典範,卻必須面對處在對立面的國仇家恨,兩人近年來卻都抱持,以阿走向和平談判的立場,不知道,撒依德還在世時,是否與艾默思有過交集?無論如何,以阿的和平與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是世人共同的期盼,兩年前曾經遠行,走過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與巴勒斯坦自治區的伯利恆之後,更深深感受到當地人對和平的殷切期待,相信上帝和耶穌也不樂見,這些歷史悠久的古城再度沉淪在血腥與烽火下,祈求神賜福巴勒斯坦、讓永久和平到來吧!
耶穌釘死在十字架的所在,現在是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神龕處是古代墓穴

巴勒斯坦自治國的伯利恆,主耶穌誕生教堂,是耶穌誕生的馬槽所在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風之影續集,,天空的囚徒--還是令人沉迷

不吐不快,喜歡速戰速決,不喜歡把想做的事留到明天的性格,只能,試著寫下生活中的想法,之後就可以遺忘它,
等到來日想起,再來重讀吧,希望文字能留下一點點已逝去的生活痕跡,不管是曾經一閃而過的思維,或點滴的快樂與悲傷;尤其是對於喜愛過的書,最想留住閱讀時的感動,在生活緊繃沉悶的時候,與書為伍是最大的幸福。可以不受干擾的放鬆心情,也無視周遭的喧擾,只為了書中更引人入勝的世界,喜愛旅行就像喜歡書一樣,始終堅持著旅行看天下的夢想,不敢奢求環遊世界,或者像其他愛蒐集國家數的旅行者,只是純粹為愛旅行而旅行,想親眼一睹書本裡描繪的真實國度,嚮往歷史古蹟與美的藝術文化,崇拜不朽的建築與地理書裡的大山大水,是好奇心的驅使,讓自己走上旅途吧。看著旅行中留下的影像與文字,總會有回到當時的悸動,這是我的人生功課

曾經來到唐吉軻德的故鄉,在西班牙的拉曼查尋找塞凡提斯筆下的場景,一整排白色的大風車,幾百年後依然屹立在雲霧瀰漫的山丘上,怎不令人感動?如今,藉著閱讀現代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魯依斯‧薩豐的巨作─「風之影」,「天使遊戲」,到新近出版的「天空的囚徒」〈圓神出版社〉,總讓人一再思念起曾經走過的巴塞隆納。
早就愛上了「遺忘書之墓」裡的故事,充滿著令人不解的懸疑,需要仔細閱讀並抽絲剝繭,尋找故事裡的答案,又是在挑戰我的好奇心....,雖是各自獨立的四部曲〈非常期待第四集的完結篇〉,實際上,每一集故事的情節發展,無不緊密相扣,在「天空的囚徒」裡,揭示了天使遊戲中的主角-大衛馬汀,與書店之子-達尼之間的連結關係,在於他早逝的母親-依莎貝拉,藉著達尼連結而成的人物網絡,足以編織成一個關係緊密、脈絡分明的故事,大衛馬丁是監獄裡人盡皆知的天空囚徒,而書店裡收留的夥計─費爾明,就是在馬汀的幫助下逃獄成功,為的是要守護依莎貝拉的遺子-達尼.....,得知了母親被謀害慘死的秘密之後,達尼的下一步該如何面對?此外,歷經九死一生卻行蹤成謎的大衛馬汀,將如何展開復仇?真令人引頸期待第四部曲的故事結局。作者薩豐應該不會讓我們等太久吧!
北橫棲蘭



福壽山農場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從『里斯本夜車』談起

久違了,我的閱讀筆記。
有好長一段時日了,不知如何下筆,寫出腦袋裡的蘊釀過久的思緒。
雖然囫圇吞棗的看了不少書,思緒卻始終飄忽遊移,就像在昏睡中吞下大量食物,既食不知味,也有些消化不良;閱讀「里斯本夜車」〈帕斯卡‧梅西耶著,野人文化出版〉的感覺,就是如此;這是一本德文寫作的暢銷書,描寫一位學問淵博,人稱活百科的中學教師,突如其來的離開工作一輩子的學校崗位,只為了追尋普拉多的故事足跡,這是他在偶然的因緣中,從書店裡得到的一本葡萄牙文的文稿,卻驅使他搭上日內瓦開往里斯本的夜車,義無反顧的拋開習以為常的自我,展開與普拉多手稿為伴的孤獨旅程,一面學著翻譯葡語的手稿,一面與旅途中的陌生人相遇與對話,也因緣際會的探訪了普拉多的過去,這本書文筆優美,寓意深遠,富含著深奧的人生哲理,也揭露了生命的侷限與孤立。在面對現實人生的當下,究竟是選擇安住在平凡而乏味的刻版日子裡,還是毅然決然選擇出走,去尋求改變自己的生命面向?對書中的主人翁而言,這是一趟前所未有的冒險旅程,改變了他舊有的生活框架與穩定模式,也終於了解到自己生活的侷促,短暫的旅行回歸後,他終於開始學著如何「設想生活」,這是他在旅行前未曾想過的人生課題。

一個人的朝聖〈蕾秋‧喬依斯著,馬可孛羅出版〉是一本激勵人心的小說,巧合的是也是一個人獨自走上旅程的故事。
過著退休生活的哈洛,正面臨婚姻關係的瓶頸,與親子關係的緊張,在收到昔日工作夥伴的病危宣告的當下,不明就裡的衝動,讓他開始了五百公里的長途跋涉,身無分文、孤獨的徒步旅行,一路上,藉著許許多多善心陌生人的鼓勵與資助,終於到達目的地。原本形單影孤的旅程,意外的多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追隨者,勇敢的老人哈洛變身成了媒體報導的英雄,很有電影阿甘的味道,探病的旅程時而荒腔走板,然而,或許是漫長旅途中的孤獨與領悟,老人終於挽回了變味婚姻與家人的溫情。
幾個月前,讀罷這兩本充滿哲學況味的小說後,著實令人感到生命之沉重,還好,找到了本土作家李偉文醫生的新作─撥的電話未開機〈時報出版〉,很喜歡李作家的生活哲學,始終是悠遊自在,淡泊名利,過著注重環保與大自然親近的生活,經常帶著家人與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台灣的荒山野地,尋幽訪勝,讓人好生羨慕,對於鮮少在使用手機通訊的我而言,更支持作家所言,不讓自己的生活被手機給綁架了。迷路原為看花開〈時報出版〉是李偉文另一本讓人喜愛的小品著作,書中充滿了隨緣隨喜的生活體驗,旅遊探索與感懷,對自然生態的保育,不虞遺力的熱心參與,這樣的生活哲學是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正面價值,希望它也會化為人們真實生活中的行動力。藉由親近大自然,更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





台灣真美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校園懷想...




大學校園裡總是洋溢著綠意與書香,泛著古意的日式巴洛克建築,點綴在綠草如茵的榕園一旁,百年老榕樹陪著多少的學子,走過人生中最青春的歲月。
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近半百的人,只能衷心期盼,我們的下一代會有更美好的未來,等著他們的不是薪資倒退十幾年的台灣經濟,不是學非所用、無法施展抱負的高失業率,不是貧富差距日益懸殊惡化的社會現實,台灣社會的公平正義不應該繼續沉淪下去,有為的政府有責任讓人民安心,不該讓為人父母者擔心孩子們的未來生計,憂慮我們的下一代可能被迫要遠走他鄉、變成異國的外籍勞工 ,曾經擁有美好過去的台灣正走向崩壞嗎?
十二年國教的改革會把孩子帶到甚麼方向?是希望或是絕境?劫貧濟富、不公不義的稅制,依然不動如山,百分之二十的人掌握百分之八十的台灣財富,也主導著台灣的政策方向,真是個財大氣粗的社會,如何期待一個有為的改革者得以扭轉乾坤?還是只能靠老百姓一而再再而三的發起公民運動走上街頭抗爭?雖然,台灣的街頭運動相當成熟,但動輒出現官逼民反的亂象,實在也不是甚麼值得驕傲的事。在上位者,人民的心聲你聽到了嗎?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為人父母者,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成為自己孩子生命中的貴人;相反的,現代社會上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在不健康的父母親底下,遍體麟傷長大的孩子;
為人師表者,最大的成就,莫過於成為學生們生命中的貴人;最大的喜悅,莫過於學生的父母親告訴你,你是我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反之亦然,老師這個職業,稍有不慎就會變成學生們生命中的罪人,在孩子最需扶持的年紀,老師的一言一行,極有可能在「不經意」中,把孩子推向懸崖,唯有經常自我覺察與反省,才能避免無可挽回的錯誤。所以,或許多數人喜歡藉著行善積德與宗教修為,來提升自己,但我寧可相信,善盡為人師表的責任與義務,堅持做好老師的工作,才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修行與善行。與其在生活中捨近求遠,不如活在當下,堅守自己的本分吧!

2013年8月25日 星期日

誰來拯救敘利亞?天佑敘利亞!

客廳的牆上依然掛著兩年前從大馬士革帶回來的一幅油畫,是在熱鬧非凡、人聲鼎沸的大市集裡找到的;畫裡是典型的阿拉伯巷弄寫照,昏黃的石牆磚瓦民居坐落在靜謐狹小的石板街道上,路的盡頭,清真寺的尖頂宣禮塔就在眼前......,在短暫的中東行旅,這幅畫是我最珍貴的紀念品,猶如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小畫攤帶回來的油畫一般,是心中的無價之寶,裝載著這一趟旅行滿滿的回憶。

自2011年年初旅行平安歸來,至今已經兩年半載,當時阿拉伯的茉莉花革命風潮,才剛襲捲到埃及和利比亞,我們人在中東五國旅行,除了在耶路撒冷遇到小規模的集會之外,尚未感受到任何山雨欲來的氛圍,萬萬沒想到我們前腳才剛離開敘利亞,一月底大馬士革就展開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衝突,最後內戰開打,演變到今日難以收拾的地步;

自敘利亞內戰以來,隨著兩方衝突逐漸激烈增溫,無辜死亡人數已經瀕臨六萬人,被迫逃離家園變成國際難民的人數也破百萬,這場敘利亞人的災難,究竟何時可以終結呢?日日夜夜,我總是凝視著牆上載滿著對大馬士革諸多美好回憶的畫,想念著帕米拉古城─那歷史悠久、壯觀無以倫比的古蹟,還有,想念著哈瑪城裡,夜晚星空下閃爍著古代餘暉的水車遺跡,和公園裡天真的孩童欣喜的拍照留念的場景,到如今,昔日景物安然無恙嗎?還是,它已然成為人間煉獄?真是令人不捨與心痛,一個伊斯蘭的美好國度,誰來拯救他免於戰亂與顛沛流離?真主阿拉,祢看見了祢的人民正在受苦嗎?在敘利亞遇見的那個博學多聞的導遊瓦里先生,古道熱腸的想把他所愛的國家,言無不盡的介紹給來訪遊客認識的你,現在是否平安?戰爭已經毀了你的家園、你的生計,我始終惦念著,也為你的國家祈禱,更祈求你平安無事。

即使來到21世紀的今天,戰爭依然是世界上最不理性、最慘無人道的暴行,尤其是因為政治人物利慾薰心所導致的戰亂,敘利亞因為兩派人馬爭執不下的內戰,國際社會除了經濟制裁與口頭呼籲,加上微薄的人道救援之外,卻始終毫無試圖結束衝突的積極作為,連北約與美國政府也不願意介入,這種微妙的國際情勢擺明了要讓敘利亞自生自滅嗎?可憐的敘利亞人民,真希望真主阿拉救救他們,得以脫離苦難,讓一切戰爭的暴行停止吧!
在克拉克城堡的孩子們,你們平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