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義大利正統美食,一次看到飽!

我的素食早餐很豐盛

很羨慕那些可以獨當一面,背著行囊走天涯的背包客,因為自己沒有嚐試過,也覺得做不來,不得已只能跟著團體旅行了。旅行團的選擇很重要,第一注重的是行程安排,第二是旅館住宿,最好是景點城內,可以玩到三更半夜,玩到瘋,最後要求,是道地飲食。即便台灣人不習慣外國餐食,但是,既然來了,當然要入境隨俗,多多體驗外國文化,因此,參加的旅行團盡量少中國餐,如果安排太多中國餐,就會打xx了。當然,以台灣料理的水準來評斷歐洲各國的食物,對許多人而言,難免吃到厭吃到膩,不過,喜歡抱著欣賞的角度去品嘗,吃多吃少倒是其次了



不是柚子,是超大的檸檬




義大利麵是每餐必備的前菜





包起司的餃子,味道超級重,有點噁心




用心看見不一樣的維洛那!

不知道是不是初次的義大利之旅,太新奇也太匆忙,總覺得不經意的漏失掉許多的東西。應該看到的與見識到美景,好像都沒有了記憶,旅行中,究竟該不該猛拍照,其實是個人所見大不同,我所看到的是,亞洲人的旅遊習慣,總是一路拍到底,尤其是寧可不聽導覽也要拍照,巴不得把旅遊中所見到的 一切都錄下來,唯恐此生不會再有重遊舊地的機會,只好把記憶都鎖在影像裡,但是有得必有失,忙著拍照的緊張感,卻錯失了旅行中的隨興與悠遊自在,當下眼前的美景也成了驚鴻一瞥。這是如今重遊維洛那的了悟,為什麼已經來了第三次,我才發現不一樣的維洛那,不是既定行程的「茱麗葉之家」了無新意,而是自城外漫步行經的舊城牆,古樸恬靜、風光漪旎,令人驚艷。石板路上造型新穎的單人汽車,羅馬競技場邊有點時空錯置的美麗看板與海報,城市裡的公共單車與造型路燈、公共電話亭與巷道裡的裝飾,無不吸引我的目光,原來,旅行的力量就來自用心與全然的感受,讓身心靈投入當下的美好,不再形色匆匆的走馬看花,而是再發現與探索,每個城市不同彼此的美感。如果可以,喜歡的城市,就再來一次吧!也該學學歐洲的遊客,多聽多欣賞少拍點照,就讓美麗留存在心裡。












2014年7月5日 星期六

不朽的西恩那!西恩那不朽!

西恩那扇形大廣場前的快樂噴泉

西恩那附近,不知其名的小城,有古老的城牆與堡壘。歷史悠久卻保有中世紀的歷史風貌,晚上出遊時,整條街道黑漆漆又冷清清,除了我們的旅館有燈火外,只有一間餐館看的到人,真是個太沉寂的小城。


中世紀以來的西恩那和佛羅倫斯,是托斯卡尼地區兩顆閃耀的珍珠,兩座城市的明爭暗鬥,始終不曾間斷,比起佛羅倫斯所展現的文藝復興風華,古典繽紛和富麗堂皇,西恩那的古樸莊嚴和沉穩,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味道,以扇形的康波廣場為中心,整個的城市的建築與巷道,環狀與放射狀式的開展,順著地形的高低,層層的包圍著廣場,如果可以從高空俯瞰,很好奇是如何的壯觀場面?我覺得,西恩那最適合優閒的漫步,穿梭在古樸的巷道裡,會有回到中世紀時空的錯覺,尤其在冬日時分,看不到過多的觀光客,到處是人潮的店鋪也休息中,幾乎所有的街道都是空蕩蕩的寂靜,有一種很舒服又沉潛的美感。在遼闊的扇形廣場上,可以或坐或臥,閒聊、發呆、仰望藍天。市政廳的鐘樓是廣場上最宏偉的地標,每年夏季的賽馬節是古城歷史悠久的年度盛事,曾經在007的電影裡,見識到他的盛大場面,只可惜冬季是無緣見到的。



運氣真好,大廣場上陽光燦爛,終於一掃冬日晨霧的陰霾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沒有時間的城市--不死的吸血鬼是外星人『都敏俊』的原型嗎?

近半年來,最夯的韓劇,大概非《來自星星的你》莫屬了。這齣超越想像力與非現實的韓劇,不但,捧紅劇中的大明星,也創造了百億的商機,戲裡面可怕的置入行銷手法,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一個看似永生不死的外星人角色,果然不同凡響;看戲的人就此陷入這股銳不可檔的魅力迷思之中.....,其實,還說不上特別喜歡這齣劇集,只是湊巧的,我在同 一個時間點上,讀了一本情節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故事,由西班牙知名作家--安立奎‧莫瑞爾 所寫的【沒有時間的城市】〈中文譯本,漫遊者出版〉,在書裡隨處可見韓劇裡《星星》的影子,其實我是打從心裡懷疑戲裡的角色靈感,應該是來自這本2007年就在西班牙出版,並且造成轟動的小說。為何如此呢?

偶然在書店裡發現了它,真的如獲至寶,多次反覆閱讀,仍然令人愛不釋手,是因為對永生不死觀念的執著嗎?一個擁有永恆生命的吸血鬼,五百年來,在歷史流轉的巴塞隆納城裡,過著沒有時間與生命盡頭的生活,不斷的見證古城的破敗與重生、看盡巴塞隆納的人性百態,被迫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因緣際會的,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妓院裡的私生子、教會執事、報社編輯、銀行家、教師、考古學家、劊子手或逃犯......,為了在他所熟悉的巴塞隆納,漫無目標的活下去,只能化身成為不同的姓名角色,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裡,過著極盡低調的、掩飾自己的生活,看著幾世紀以來,宗教制約與人性嚮往自由的拔河,披著宗教神聖外衣的殺戮,屢屢上演,與普世的人本價值,漸行漸遠。這個在歷史洪流裡遊蕩的不死靈魂,比凡人更像凡人,看待善與惡的尺度更是遠遠超越人性的道德標準,嗜血的吸血鬼只為了結束他人的痛苦而殺人,更為了終結惡人的惡行而殺人。
古老的巴塞隆納,在城市的繁華興衰中,走過數不盡的歷史更迭,那些被人們逐漸淡忘的過去痕跡,在虛幻的小說裡,真實的重現史事的原貌,其中吸血鬼與建築巨人--安東尼‧高第的歷史交錯,述說著高第傾心建造聖家堂的美麗初衷,是不同以往的詮釋與理解,讓人耳目一新。這個永恆的城市,充斥著無數的生命,與創造不朽的靈魂,是畢卡索、高第、塞爾達這些藝術家,前仆後繼的為巴塞隆納留下偉大的傑作,而擅長說故事的文學家,更讓這個城市發光發熱,為世人所知悉。

2014年6月5日 星期四

重遊米蘭,驚豔它的藝術之美

米蘭的史卡拉歌劇院

米蘭--伊曼紐二世迴廊入口


十年前來過的米蘭,記憶有點模糊了。當時的大教堂正面被圍籬,防護網層層的包圍,因為在整修中,甚至連教堂都無緣入內,看到夏季可怕的排隊人龍,讓人不自覺得退縮了。所幸,現在是寒冷的冬季,終於親眼看見了全世界第三大教堂的真面目,果然是無以倫比的壯觀,令人震撼的美麗,不但無需排隊,得以入內參觀,還登上大教堂的屋頂,欣賞教堂屋頂上堪稱鬼斧神工的建築藝術。十年前的遺憾,得以一次弭平,非常幸運的米蘭之旅。或許大部分的遊客,是為了米蘭好shopping的聲名,專程前來此地,然而,米蘭的偉大,在於它歷史悠久的大教堂與藝術建築,自中世紀以來繁盛的商業貿易傳統,加上,因為財富累積,所建構成形的大都會氣象。這是個值得深度旅遊與探索的藝術之都,來訪之前,有必要好好做做功課,才不會錯過該看的東西。




這輩子最佩服的職人,非建築師和蓋房子的人莫屬了。如果沒有這類的藝術家存在,怎麼有辦法留下這些讓人折服,讚嘆到五體投地的藝術作品呢?古代的藝術家,怎麼看都比現代藝術家有才華,是真的吧

參觀教堂內部,有一道安檢程序,教堂裡要拍照,居然要先購買攝影劵,我不知者應該無罪吧,傻傻的拍了幾張,才發現有人在檢查,還好沒被發現真是抱歉了,不過,在歐洲的教堂參觀,習慣都會奉獻小錢,點個蠟燭祈福,希望可以聊表我的歉意。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百塔之城--聖吉米納諾

聖吉米那諾是一座迷人的中世紀古城,古時候遺留下來的高聳塔樓,是它有別於其他義大利城市的最大特色,小小的山城隨著地勢的起伏,構築成堅固的石牆之城,灰棕色的石材建築古樸斑駁,處處遺留下歷史與歲月的刻痕,一個或許早該被歷史遺忘的小城,幾百年前,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為了防禦敵人與戰爭需要,在城市的周邊,修築了幾十座的偵防高塔,孰料幾百年後,就成了吸引遊客慕名前來的誘因,只能說世事難料,在時空的流轉中,在因緣際會下,每一座城市的歷史,都有它說不完的故事。遊走在聖吉米納諾的大街小巷,穿梭於教堂與水井廣場,城牆與橄欖樹園,博物館與瞭望塔之間,當下的我,正身歷其境的,閱讀這個城市的歷史,為它的歷史之美所傾倒,蔚藍如洗的晴空下的古建築,閃耀奪目,在夕陽餘暉中,卻幻化出截然不同的飽和色彩,眼前的美景令人驚艷難忘。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閱讀---JK羅琳的-杜鵑的呼喚,與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新作......

最近讀了兩本犯罪小說,一本是JK羅琳以筆名『羅勃蓋布瑞斯』出版的杜鵑的呼喚,另外一本則是土耳其知名的犯罪小說作家阿賀梅特‧烏米特所寫的伊斯坦堡死亡紀事一書,相較之下,JK羅琳筆下的私家偵探--科莫藍‧史崔克辦案的技巧與敏銳度,著實比伊斯坦堡死亡紀事裡的總探長--阿克曼,高明太多了。雖然,杜鵑的呼喚絕對比不上龍紋身的女孩三部曲,那麼的精采懸疑,令人欲罷不能,想一再回味,不過,以一本初試啼聲的創作而言,已經算是具有可看性或者值得用來打發時間的作品。相形之下,閱讀伊斯坦堡死亡紀事一書,好像是在閱讀古文明之城--伊斯坦堡的歷史文化,而不像是在描寫七個有名望的人士,慘遭殘忍割喉喪命的離奇兇殺案,死者的屍體分別棄置在伊斯坦堡城裡,最知名的六個歷史建築附近,這一座淵源自古希臘名為拜占庭的古城,擁有超過兩千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或許是作者刻意要讓讀者去認識土耳其的文明古都吧,是故,在這本名為懸疑犯罪的小說,至少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講述伊斯坦堡的變遷歷史,至於犯罪情節與犯罪手法的描寫,只能算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對於喜歡刺激小說情節的人而言,必然食之無味。相反的,醉心於伊斯坦堡的歷史的人,倒是很值得推薦這本書。

日本村上春樹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果然甫一出版,就高居日本暢銷書榜,隨隨便便就賣了幾百萬本,村上春樹真是日本近代以來歷久不衰的國寶級作家,或許未來有機會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從挪威的森林開始,他的作品風格大半充滿超現實的、帶點魔幻般的想像力,好像是把佛洛依德的潛意識心理分析,在小說世界裡現實化了。只有夢境中會出現的光怪陸離的景像,會在小說的情節中露骨的描寫出來,變成作品的魅力所在...。
2013年出版的這本多崎作的巡禮之年的小說,是罕見比較少(不是完全沒有)科幻成分的一本平實作品,描寫青少年時期的多崎作,原本有四個個性鮮明、私交甚篤的高中同窗好友,不料,就在大一暑假的瞬間,不明就裡的失去友誼,被好友圈子給驅逐了,從此,陷入絕望的深淵與人際關係的疏離,無心的走到成年立業,讓時間埋葬過去,不想回頭去追究,不曾試圖去撫平年少時的心靈傷口,直到有一天,他想要再次愛人與被愛,才發現過去的創傷需要重整....。

村上春樹在此書中,點出了平凡人生命中的困境與智慧,多崎作失去友誼之後,選擇逃離現實的做法,如同現今社會裡分手的男女,自尊心受挫的一方,為了表現高傲,往往不願意去理解被拒絕的真相,只能黯然離開,頗符合日本人高度自制性格的表現;即使,活的像行屍走肉,也不心存報復。現實人生就像複雜的樂譜,很難讓人真正去理解它,因此幸福得之不易,往往在生命中的某個轉彎處,可能不經意的失去。當一時丟失了,而想要找回時,唯有回溯過去的死結,徹底解開才得以繼續前進。就像是戲劇裡的情節,在生命終結,棄惡向善的當下,前債必須結清。
名字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對他的巡禮之年的療癒過程,對動輒在人際情感上遍體麟傷的現代人而言,應該多少有閱讀的療癒的功能吧,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