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讀〈自由〉希望得到真自由.....
正在閱讀強納森‧法蘭岑的〈自由〉一書,它算是近年來足以在美國引發話題的一本暢銷小說吧。
書中提及不少與美國政治現實,有利益相關的環保與生態保育的議題,也說到了美國人對於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不同認知,分屬於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普羅大眾或者是所謂的政治熱中者的看法,看起來在美國的社會裡,政治議題好像是與政治有所干係的上流社會家族或者是知識份子家庭,才會去關心的議題。這些關心國家政治議題的成員多多少少都在地方上參與了公共事務或者從事相關利益的活動,他們絕非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也不可能是那些只求生活溫飽的窮忙族。相反的,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代表的是美國社會的菁英份子,他們闡述了對現今國家政策與國際議題的各自觀點,也深知其中不乏醜陋的權謀與金錢利益糾葛,這些政治的黑暗面,或許是小說作者刻意敲響的警世之鐘,不知讀過此書的歐巴馬總統,作何感想?
看著藉由故事所呈現的美國社會,我感到莫名悲哀,這本名為《自由》的書,嚴格說起來,書裡的每一個人物,沒有一個人是自由的,應該說不管是誰都活在心靈的牢籠或者是現實生活的禁錮中,不是被毫無出口的感情關係所綑綁,就是沉溺於放蕩生活的頹廢情緒中,不思自救;不然就是徬徨在名利權勢的追求與情慾之間不知如何取捨,這些總是搖擺不定的年輕人,無疑的象徵著美國年輕一代在動盪的時代洪流中載浮載沉。雖然看起來淒慘不堪,卻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認真想想,現在社會還存在著甚麼永恆不變的人生價值?有甚麼是被大家所奉行不悖的真裡嗎?
尤其是,書中人物的家庭關係,夫妻感情疏離、手足形同陌路,親子關係更猶如快要剝離斷裂的繩索,親人間的矛盾與恨意,變成彼此靈魂的枷鎖,為何親愛的家人之間會走到這種地步?在美國的現實社會裡動輒看心理醫生,隨意吃著抗憂鬱的藥物,或者沉溺毒品的現象,真是稀鬆平常不足為奇的事?這些看來令人不解的行徑,著實讓人恐慌。
所幸,故事中的主角們,終究在經歷年輕意氣的風暴中成長茁壯,在痛苦的情感磨難中發現自我,在現實生活的淬煉下,找到活下去的勇氣,其實,你我必須參與其中的人生試煉何其多?人與生俱來的親情網路,加上成長過程中自然成形的人際網路,經常是糾結不清的。但是,生命中的深刻體驗會讓人成長,時間過去了,會給生命帶來新的覺察與領悟。
它會讓人有足夠的勇氣走過親人的疏離與背叛,也化解了兩代家人的隔閡與誤解,因為,人生經歷就是鍛鍊心智的良藥,也讓人在痛苦中提升了心靈的層次。最後,因為反叛而背離家人的孩子回來了,因為矛盾與背叛而分離的夫妻,回到正軌;她們都找回了原本就擁有的愛,也理解愛就在原處,只不過因為輕忽而丟失了它。故事終於有了圓滿的結局。
這是個原本危機四伏的家庭,歷經風雨飄搖而走向蛻變與圓滿的故事,足以發人深省。讓我深自警惕的是,我和日漸成長且越來越有主見的孩子們的關係,不知道是否會因為不自知而陷入死胡同?我在兒女的眼中是否也像書中的媽媽一樣,是難以溝通,自以為是,習慣倚老賣老,不知變通?本質上,父母的出發點或許是為孩子設想,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對孩子的期望,變成加諸在孩子身上的壓力,並非沒有察覺到自己身為父母盲點,只是,父母疼愛孩子的心,總是不希望兒女去受苦;其實已經學著在放手了。就像要放掉手中的籠中鳥一樣,希望放手自由飛翔的鳥兒,可以自由遨翔天際,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孩子,你不會迷失方向的,你可以得到自由!
書中提及不少與美國政治現實,有利益相關的環保與生態保育的議題,也說到了美國人對於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不同認知,分屬於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普羅大眾或者是所謂的政治熱中者的看法,看起來在美國的社會裡,政治議題好像是與政治有所干係的上流社會家族或者是知識份子家庭,才會去關心的議題。這些關心國家政治議題的成員多多少少都在地方上參與了公共事務或者從事相關利益的活動,他們絕非是一般的市井小民,也不可能是那些只求生活溫飽的窮忙族。相反的,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代表的是美國社會的菁英份子,他們闡述了對現今國家政策與國際議題的各自觀點,也深知其中不乏醜陋的權謀與金錢利益糾葛,這些政治的黑暗面,或許是小說作者刻意敲響的警世之鐘,不知讀過此書的歐巴馬總統,作何感想?
看著藉由故事所呈現的美國社會,我感到莫名悲哀,這本名為《自由》的書,嚴格說起來,書裡的每一個人物,沒有一個人是自由的,應該說不管是誰都活在心靈的牢籠或者是現實生活的禁錮中,不是被毫無出口的感情關係所綑綁,就是沉溺於放蕩生活的頹廢情緒中,不思自救;不然就是徬徨在名利權勢的追求與情慾之間不知如何取捨,這些總是搖擺不定的年輕人,無疑的象徵著美國年輕一代在動盪的時代洪流中載浮載沉。雖然看起來淒慘不堪,卻也反映了社會的現實;認真想想,現在社會還存在著甚麼永恆不變的人生價值?有甚麼是被大家所奉行不悖的真裡嗎?
尤其是,書中人物的家庭關係,夫妻感情疏離、手足形同陌路,親子關係更猶如快要剝離斷裂的繩索,親人間的矛盾與恨意,變成彼此靈魂的枷鎖,為何親愛的家人之間會走到這種地步?在美國的現實社會裡動輒看心理醫生,隨意吃著抗憂鬱的藥物,或者沉溺毒品的現象,真是稀鬆平常不足為奇的事?這些看來令人不解的行徑,著實讓人恐慌。
所幸,故事中的主角們,終究在經歷年輕意氣的風暴中成長茁壯,在痛苦的情感磨難中發現自我,在現實生活的淬煉下,找到活下去的勇氣,其實,你我必須參與其中的人生試煉何其多?人與生俱來的親情網路,加上成長過程中自然成形的人際網路,經常是糾結不清的。但是,生命中的深刻體驗會讓人成長,時間過去了,會給生命帶來新的覺察與領悟。
它會讓人有足夠的勇氣走過親人的疏離與背叛,也化解了兩代家人的隔閡與誤解,因為,人生經歷就是鍛鍊心智的良藥,也讓人在痛苦中提升了心靈的層次。最後,因為反叛而背離家人的孩子回來了,因為矛盾與背叛而分離的夫妻,回到正軌;她們都找回了原本就擁有的愛,也理解愛就在原處,只不過因為輕忽而丟失了它。故事終於有了圓滿的結局。
這是個原本危機四伏的家庭,歷經風雨飄搖而走向蛻變與圓滿的故事,足以發人深省。讓我深自警惕的是,我和日漸成長且越來越有主見的孩子們的關係,不知道是否會因為不自知而陷入死胡同?我在兒女的眼中是否也像書中的媽媽一樣,是難以溝通,自以為是,習慣倚老賣老,不知變通?本質上,父母的出發點或許是為孩子設想,卻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對孩子的期望,變成加諸在孩子身上的壓力,並非沒有察覺到自己身為父母盲點,只是,父母疼愛孩子的心,總是不希望兒女去受苦;其實已經學著在放手了。就像要放掉手中的籠中鳥一樣,希望放手自由飛翔的鳥兒,可以自由遨翔天際,也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孩子,你不會迷失方向的,你可以得到自由!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還是最愛--凱薩琳·彭歌的法式浪漫,一讀再讀,鱷魚的黃眼睛*與烏龜的華爾滋*
奇怪了,居然這麼久不曾動筆,這些日子以來,閱讀其實未曾間斷,只是一直在等待著『烏龜的華爾滋』一書的續集出版,只能說滿心期待的都是它了.....簡直像是中毒般的完全看不上其他的書,因為凱薩琳彭歌這一系列的故事,著實太精采了!
自從讀完『鱷魚的黃眼睛』接著欲罷不能的看完『烏龜的華爾滋』之後,簡直對凱薩琳彭歌這位法國作家佩服的五體投地,在''烏龜的華爾滋''一書裡,接續著''鱷魚的黃眼睛''的故事人物發展出後續的故事,一向缺乏自信的主角''約瑟芬''因為''一個卑微的女王''一書而名利雙收,從幫姊姊捉刀代筆幕後走到幕前,她終於得到正名了,除了意外的得到了改變經濟窘境的機會,也如女兒奧恬絲所願,一家三口搬進巴黎的高級公寓生活,大女兒進入倫敦知名的時裝設計學院就讀,小女兒依然乖巧優秀,約瑟芬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愛情,一切看似如此圓滿幸福.....,連她的繼父也反撲成功,脫離了她刻薄母親的魔掌,不但老來得子也找到真愛,不禁讓讀者也為這個老好人拍手叫好...。
只是,人生本來就沒有如此順遂如意的事。巴黎的高級住宅區裡居然隱藏著變態的恐怖殺手,一而再再而三的殺人犯案,連約瑟芬也差一點慘遭毒手,加上進行式中的帥哥戀人居然是恐怖的雙重人格,......連原本以為從此幸福美滿的繼父一家人也遭受巫蠱所害;奧恬絲在倫敦的求學生活居然意外遭受被脅迫和毆打的大麻煩......風度翩翩的皇室之子''賈利''沉淪在倫敦時尚名媛之手,眼看著奧恬絲將在躊躇中失去所愛;平靜的好日子看來是不存在的,誰知道敵人就在妳身邊呢?約瑟芬該情歸何處?一連串曲折離奇的故事編織成這本小說的網絡,真叫人拍案叫絕,實在精彩!加上文章中屢屢出現充滿深意的對白,頗富哲理與引人深省,讓我連看三遍了還是愛不釋手。只能頻頻搜尋第三集出版的訊息,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故事的後續發展;還逢人就極力推薦此書,只能說好久沒有遇到這麼會說故事的作家了,凱薩琳彭歌的書值得期待!期待故事的結局!
自從讀完『鱷魚的黃眼睛』接著欲罷不能的看完『烏龜的華爾滋』之後,簡直對凱薩琳彭歌這位法國作家佩服的五體投地,在''烏龜的華爾滋''一書裡,接續著''鱷魚的黃眼睛''的故事人物發展出後續的故事,一向缺乏自信的主角''約瑟芬''因為''一個卑微的女王''一書而名利雙收,從幫姊姊捉刀代筆幕後走到幕前,她終於得到正名了,除了意外的得到了改變經濟窘境的機會,也如女兒奧恬絲所願,一家三口搬進巴黎的高級公寓生活,大女兒進入倫敦知名的時裝設計學院就讀,小女兒依然乖巧優秀,約瑟芬也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愛情,一切看似如此圓滿幸福.....,連她的繼父也反撲成功,脫離了她刻薄母親的魔掌,不但老來得子也找到真愛,不禁讓讀者也為這個老好人拍手叫好...。
只是,人生本來就沒有如此順遂如意的事。巴黎的高級住宅區裡居然隱藏著變態的恐怖殺手,一而再再而三的殺人犯案,連約瑟芬也差一點慘遭毒手,加上進行式中的帥哥戀人居然是恐怖的雙重人格,......連原本以為從此幸福美滿的繼父一家人也遭受巫蠱所害;奧恬絲在倫敦的求學生活居然意外遭受被脅迫和毆打的大麻煩......風度翩翩的皇室之子''賈利''沉淪在倫敦時尚名媛之手,眼看著奧恬絲將在躊躇中失去所愛;平靜的好日子看來是不存在的,誰知道敵人就在妳身邊呢?約瑟芬該情歸何處?一連串曲折離奇的故事編織成這本小說的網絡,真叫人拍案叫絕,實在精彩!加上文章中屢屢出現充滿深意的對白,頗富哲理與引人深省,讓我連看三遍了還是愛不釋手。只能頻頻搜尋第三集出版的訊息,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故事的後續發展;還逢人就極力推薦此書,只能說好久沒有遇到這麼會說故事的作家了,凱薩琳彭歌的書值得期待!期待故事的結局!
2012年1月1日 星期日
巴勒斯坦──伯利恆主誕教堂 +昆蘭古卷--以色列
伯利恆的主誕教堂據說是耶穌的出生地,教堂的一處地下室有耶穌誕生的馬槽遺址,屬於拜占庭的東正教區,當然現在看不出是舊時馬槽的蛛絲馬跡,但是還是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前來朝拜,門外排隊等待入內的遊客始終絡繹不絕,為經濟拮据的巴勒斯坦政府提供可貴的觀光收入,尤其是每年的聖誕節前來伯利恆朝聖 和參加聖誕彌撒的人潮,堪稱世界第一,其盛況尤其是難想像。照片中的十四芒星代表伯利恆之星 |
主誕教堂內部的東正教教區 |
教堂內的亞美尼亞教區 |
教堂內的天主教教區 |
主誕教堂中庭─有一座耶若米的立像,他在西元四世紀時,最早將希臘文的聖經翻譯成為拉丁文 |
昆蘭古卷─20世紀中葉─1947年貝都因人的牧童 無意間在沙漠中發現了藏在昆蘭山洞裡的陶甕 陶甕裡收藏了二千年前的愛色尼派的古人所抄寫的經文,自此以色列的考古學家在昆蘭山區展開大規模的挖掘,至少在11個山洞中挖出了800多卷的手抄本文書,堪稱是近代以來 中東地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目前主要收藏在以色列的博物館。在昆蘭有小型的展覽室和愛色尼派修士的聚落廢墟出土,供人參觀並了解其原始的遺址面貌。 |
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Western Wall 哭牆與猶太區街頭巡禮
身著黑衣的拿細爾人,貼牆禱告 |
據稱是耶路撒冷街道 最古老的馬賽克地圖 |
哭牆後方可見伊斯蘭教聖地,金頂圓頂清真寺,只可惜今天管制不得其門而入 |
男左女右,在哭牆中間有一道牆,隔離男女有別的禱告區 |
新城區現代感十足的徒步商業區 |
耶路撒冷─清一色的土黃石牆建築 |
猶太人區街道─設計新穎現代化的耶路撒冷新城區 |
猶太人的畫廊 |
聖靈所在─聖墓教堂
第十三站─耶穌自十字架上卸下來,就放在下圖的石板上塗油, 現在眼前的石板一直都有信徒在此膜拜並且觸摸石板,石板上有塗抹上香膏的味道,信徒們或許是藉著觸摸耶穌躺過的石頭感受到聖靈的祝福 |
教堂中心的神龕─據說是耶穌的埋葬墓穴 ,現在理所當然空無一物,因為耶穌已經復活升天去了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