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Swden-瑞典--哥特堡教堂+VOLVO汽車博物館

16世紀以後,北歐成為基督新教--路德派的信仰地區;馬丁路德以*九十五條論綱*批判天主教會的腐敗,因而掀起宗教改革的序幕,雖然在日耳曼地區鬧的沸沸揚揚,但是也象徵著傳統基督教大一統時代的結束,歷經16--17世紀接二連三的的宗教戰爭之後,歐洲人終於得到了期待已久的信仰自由,不再因為動輒被冠上*異教徒*之名而慘遭迫害,北歐地區是馬丁路德教派的主要信仰地區,主張*因信稱義*與自己研讀聖經,以得到上帝的救贖;教堂與禮拜儀式都簡潔化,因為相信真正信仰是對上帝的信心與虔信,而非靠外在的儀式的繁文縟節。


哥特堡是瑞典國寶車-VOLVO的所在地,設有汽車博物館供人參觀,展示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古董車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政廳




幸好先到瑞典旅遊,如果先去了義大利或者其他歐洲國家,一定會對瑞典平實而簡潔的城市感到乏味的,即使在首都斯德哥爾摩,比較有名的舊城區或者市政廳,仍然看不到古色古香的悠久建築;不過對初次造訪北歐的我而言,簡潔、現代又典雅的斯德哥爾摩,是一個讓人覺得舒服的城市。雖然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卻沒有義大利威尼斯的悠久歷史痕跡,當然也無從感受 威尼斯的古典與浪漫風情,只能說它是個理性實用又怡人的現代城市吧。



斯德哥爾摩--戰船博物館-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廳--皇后宮






像艘大船一樣的黑色建築是戰船博物館,裡面展示了一艘1628年沉沒後來打撈上岸的古船。




黃色建築左側是每年諾貝爾和平獎的頒獎會場,前面的廣場是熱門的露天咖啡座






湖畔米白色的宮殿是著名的皇后宮--卓特寧霍亨皇宮













Stockholm-斯德哥爾摩--城區與遊湖







在斯德哥爾摩遊湖,天藍水藍...,湖畔,映入眼簾的是--現代歐風的整齊建築,尖塔的路德派教堂,沒有大都市的擁擠,只有水岸城市的優游...

懷想-北歐

第一次到歐洲自助旅行是2000年的夏天,德奧的城市之美與自然的田園風光讓人印象深刻,也念念不忘;2001年第一次參團到歐洲,北歐的自然與純淨加上良好的社會治安,即便一個人在陌生的旅途上,還是很安心也優遊自在.....。從此,就無可救藥的愛上旅行,喜歡上與自己為伴的旅行,和一群不相識的人在一起的旅行,爾而還會遇見聊得來的朋友,就在異國變成了志同道合的知己--就因為都愛上旅遊....,不期待也無需相識的人的陪伴,一個人也可以在陌生的旅途中享受無所牽絆的自由。


對我而言,北歐之旅是有特殊意義的,有如蟄伏多年的隱者,在走出既有的狹小世界之後,從此再也不願回頭,一心只想要無止境的向前走與向外探求更多采多姿的新世界...;想要了解與探索世界的驛動的心,總是讓自己無法停下愛流浪的腳步,年復一年,旅行宛如成了我的人生新價值,也是存在的目的。在辛苦工作的日子裡,預約著旅遊也期待旅遊的到來,不知不覺的,枯燥平淡的生活就有了動力,喜歡在悠閒的旅行中發掘新奇的事物,愛上歷史悠久的古蹟與城鎮,更迷戀歐洲的古典建築藝術與自然山水....,卸下生活擔子的旅行,是抱持著接納的、愉悅的、輕鬆的心情在看世界,一點一滴的匯聚成自我的精神能量;豐富了一直以來平凡的生活,唯有身歷其境才會發現大千世界原來如此精采,走過的書中世界,一切都變的真實,人生本該浪費在有意義的事物上,旅行,不僅是為了聆聽自我內在的聲音,更為了認識這一生所生存的世界吧。


北歐原是個連夢想都遙不可及的國度,卻有點陰錯陽差的去了那裡...,熬了辛苦的三年,算是給自己的慰勞吧!15個小時的長途飛行是值得的,第一次飛到北極圈內78.5度的史瓦巴特群島冷岸群島〉看到壯闊的冰河--也生飲北極冰河水,原來7月的極地還有攝氏零度的寒冷;第一次在夏季的七月親眼目睹大雪紛飛--在北極的大地上;第一次在極地看到午夜大太陽--永晝,興奮的睡不著覺;第一次發現原來單獨在冰原上散步是很愜意又自在的快樂』--享受萬籟俱寂的感動;第一次有機會品嘗野生鹿肉--卻錯失良機;第一次走在挪威山明水秀的峽灣路上--感受乘坐巴士翻過覆雪的山巔與乘船橫渡峽灣壯闊;第一次見識到原來芬蘭的森林覆蓋面積率世界之冠--走到哪裡都是青山連綿與綠水淙淙 ;第一次乘船在波羅的海上欣賞日升日落....;第一次學到如何分辨很像教堂的市政廳原來是市政廳--看是掛著十字架或者國旗?第一次見識到原來北歐國家福利制度好到讓人不想活了--因為自殺率一直居高不下...世界果然無奇不有。行萬里路果真勝讀萬卷書!


雖然沒有古典歐洲歷史悠久的建築,和足以與傳統歐洲媲美的文化藝術,但是,除了好山好水之外,北歐人卻擁有芬蘭的音樂家西貝流士與NOKIA芬蘭北角的聖誕老人村,挪威的畫家-庫克丹麥的安徒生與美人魚雕像,瑞典的易利信、IKEA與VOLVO汽車...,不管科技與人文,北歐四國的競爭力皆足以傲視群倫,也號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福利國家,以海盜出身的維京人後代確實在斯堪地那維亞創造了奇蹟,怎不令人稱羨與驚奇?近年來,有不少學者都先後前往北歐諸國取經,想要取法他們的成功經驗,尤其是芬蘭的競爭力與教育制度,更是引為借鏡的著墨重點,值得一探究竟與深入了解。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悅讀日--閱讀-現代建築奇才--高第


1.第密碼--艾斯特班‧馬丁+安德瑞烏‧卡蘭薩 合著 -時報出版


2.瞭解高第--徐芬蘭著--藝術家出版社


3.高第建築的奧秘--Juan Bassegoda Nonell著--藝術家出版社

高第密碼一書,才上市不久就已經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可見它的魅力不凡,是高第創新又奇特的建築風格與低調又平凡的生活哲學讓世人感到好奇吧!加上1926年6月7日因突如其來的車禍而喪命,或許更爲這個建築奇才的人生增添了些許的神秘色彩.....,這個充滿想像力又看似呼應歷史事實隱喻的故事就這樣誕生了,故事情節緊湊、離奇,真像推理小說,讓人想一探究竟;小說中敘述自西元前1000年前由摩利亞七騎士--起源自-由耶路撒冷摩利亞山的七棵西洋杉守護約櫃的傳說,演變而成守護聖殿的七騎士;他們世世代代保有將在未來建立新聖殿的秘密,傳承至20世紀,西班牙建築大師-高第的神聖使命就是建造巴塞隆納的聖家堂新聖殿,而高第也是摩利亞七騎士的大宗師,即將實現聖經中的遠古預言......,只是千年來黑暗團體--梁托會的威脅更加變本加厲,幾乎是無所不在的、虎視眈眈的想要摧毀重建聖殿的計畫,目的就在阻撓救世主的再度降臨....高第在預知死亡的威脅無可避免之下,先敵人一步,在被謀殺之前把秘密交付給一名叫做胡安的男孩,並且預告了胡安的孫女-瑪利亞將是實現耶穌預言的關鍵所在...,在數學家男友的幫助之下,瑪利亞展開解開謎語的推理冒險之旅..在瘋狂的追逐與時間競賽下,謎底終於撥雲見日,高第密碼的爭奪戰就此展開,秘密的符碼就隱藏在巴塞隆納的高第建築之中;伴隨著一連串的謀殺,摩利亞最後的騎士成功的捍衛了聖經的預言,用聖石奠基的--窮人的教堂-聖家堂終究成為新的所羅門王聖殿--隱藏的秘密得以實現,救世主也再度降臨人世。真是一本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的小說,虛實交錯的鋪陳出精采的故事情節,尤其是書中對高第建築的深入解讀,讓人想要更近一步去了解與認識高第的建築意涵。
藝術家出版社的兩本介紹高第建築的著作,對高第的建築藝術風格都有詳盡的介紹,從早期深具伊斯蘭東方風格新哥德主義健築時期,感覺上是色彩大膽且造型繁複的,後來的自然主義風格建築算是成熟的巔峰之作吧,代表作品--米拉之家、巴特由之家、奎爾公園和聖家堂更讓世人驚艷,足以讓高第名垂不朽,此後,巴塞隆納的現代建築創意不斷,總是吸引世人的目光;不管是變化多端的彩繪磁磚拼圖、鑄鐵造型的奇形怪狀、沒有直線的幾何圖形、乃至於聖家堂內有如天然叢林的殿堂.....凡此種種取自自然形象的造景設計,都成為高第建築的重要表徵,也是巴塞隆納現代建築的特色所在,希望未完工的聖家堂-新聖殿能夠早日完工,讓埋葬在聖家堂地下墓室的高第得以安息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妮可基嫚電影---澳大利亞---的聯想,-談丹布朗的巨作,達文西密碼++天使與魔鬼


前些日子去看了一部氣勢磅礡的電影--澳大利亞,探討英國殖民時期澳洲的少數民族-毛利人-的人權問題,以及在二次大戰期間因為遭受日本攻擊,在澳洲社會上所造成的衝擊;身為殖民者的白人之間為了利益關係也是爾虞我詐的生存,夾在中間的澳洲土著--毛利人永無翻身之日;我覺得這部影片充滿了對二次大戰前白人殖民與種族政策的反省,透過一個白人與土著混血的巧克力男孩的陳述與際遇,讓世人重新去審視過去認為是對的決策,其實是大錯特錯,尤其是侵略者加諸在被侵略者身上的痛苦傷痕,可能歷經幾世代也無法抹滅;所幸歷史已成過去,人類天賦的良知對過去錯誤的反省,會是現在與未來社會進步的動力,也讓世界走向更合乎道德理性的發展。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電影。



從其他預告片中得知--天使與魔鬼-一書改編的電影即將上映,算是-達文西密碼--的前傳吧!作者-Dan Brown在-達文西密碼--中的大膽解讀-達文西『最後晚餐』的宗教意涵,對基督教秘辛中『聖杯傳說』有他的驚人說法--『聖杯』代表耶穌和抹大拉瑪麗亞生下來的子嗣,而這個千古的秘密一直是由聖殿騎士和秘密教團--錫安會-守護著,包括牛頓、達文西...這些歷史上的聞人都參與其中,在書中作者引用了非常多有關天主教會祕聞的傳說--當然這些說法自古以來都被教廷所否認...,無論事實如何,達文西密碼在出版界真是一鳴驚人,有超過千萬冊以上的銷售記錄;還招來不少的聖經專家和宗教學者群起攻之,批判或反駁Dan Brown的假設性立論,甚至認為是對羅馬教廷的污蔑;他所引發的爭議不但捧紅了書的銷售量,也造成達文西密碼-的旅遊探索路線暴紅,更多人對基督宗教感到好奇.....,形成一股新的以探究聖經秘辛為背景的小說風潮;來滿足社會大眾的好奇心,到巴黎羅浮宮一定要在倒立金字塔感受一下聖杯的奇蹟,到倫敦西敏寺別忘了去探望牛頓的墓...心中不知不覺的就有了期待;我覺得這是好現象,因為如此,讓我有看不完的宗教歷史小說,真好!



天使與魔鬼-丹‧布朗著 時報出版

書中大意--描述教廷梵帝岡城在教宗去世後的閉門會議中,突然遭遇空前的危機,不但有隱藏的-『反物質』爆炸威脅;另外四名教宗候選人的樞機主教,先是離奇失蹤,後來證實在短時間內一一遇害,而且是遭受慘絕人寰的凌虐方式殺害。原來是教宗身邊的神父假借早已消失多年的科學理性團體--光明會-的名義所犯下來的罪行,如瘋子一般的行徑其目的居然是要藉著製造恐怖與恐懼來堅定世人對上帝的信仰,天真的以為--把科學視同魔鬼撒旦的化身,捏造科學殺人犯罪的激進行逕來重振教會雄風..,真是異想天開,終究自食惡果無從如願。為了回憶書中情節,再次閱讀此書之後,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反而是書中所謂的『光明會』的『光明路徑』土氣水火-的隱喻,讓我翻出羅馬的地圖,努力的去回想曾經走過的羅馬....萬神殿、勝利聖母教堂、四河噴泉、聖彼得教堂、聖天使堡....果真伽利略和藝術大師-貝尼尼都是光明會員......?想在基督教的歷史裡找到文學小說的題材,還真的可以有說不完的故事呢!以基督教歷史的架構,天馬行空的想像出虛實交錯的故事情節,的確是很吸引人的,更是讓我百讀不厭的書。